前言:季克良,中國白酒界耳熟能能詳的大師級人物,他之于茅臺的神話怎么描述都不為過。他的滿頭銀發(fā)和他長期對生產技術的執(zhí)著讓他的形象顯得尤為德高望重,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季老的另一高明之處——他的品牌打造藝術!也許正是他那種大道至簡的氣質特征使得他在任時主導的茅臺品牌營銷術顯得有些突兀,人們因而對這個憨態(tài)可掬的老人有了更多的敬畏,原來他居然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中國酒界最傳奇的品牌傳播史詩級作品!
退休前:三大手筆打造品牌
茅臺如今白酒行業(yè)頂尖品牌地位的獲得,除了其自身歷史淵源、品質等優(yōu)勢外,三大手筆在品牌打造之路上也顯得非常大氣。而這三大手筆與曾經多年來擔當董事長一職的季克良不無關系。
故事一:巴拿馬金獎事件
在茅臺打造品牌之路上,巴拿馬金獎事件必須寫進茅臺歷史。這一事件也歷來是茅臺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之一。
“1915年茅臺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中國式醇香征服世界,勇奪金獎。”談到茅臺的歷史,類似這樣的語句幾乎都會被媒體提及。同時,資料顯示,從1986年開始,茅臺堅持在人民大會堂舉辦至高規(guī)格的巴拿馬金獎紀念會。巴拿馬之于茅臺,也許正如季克良所說的,對于這個產品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事件。但是,對于貴州茅臺酒最重要的意義是,茅臺登上了世界舞臺,并給這個品牌在未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之中,提供了一種特別的自信和色彩。
對于巴拿馬金獎事件,在業(yè)內看來,存在著諸多爭議。對于茅臺獲得金獎的質疑,也一直不絕于耳,不過,這完全不妨礙茅臺走自己的路。小編不僅想到一句話:同樣的話,說多了,聽多了,也就是真的呢?傊,在很多消費者心理,茅臺就是巴拿馬金獎獲得者。代表國人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
故事二:“國酒茅臺”之爭
“國酒茅臺”四個字,代表著茅臺在中國白酒行業(yè)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其“國酒”商標的成功注冊,是茅臺一直以來的追求。其10年申請注冊“國酒茅臺”8次失敗依然堅持申請的舉措足見其堅定的決心。
距離今日最近的一次國酒之爭源于2012年的第9次申請,也終于見到了一絲希望。7月20日,茅臺“國酒”商標申請獲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初審通過,這一消息如重磅炸彈在白酒業(yè)內炸開,茅臺也因之“升格”為行業(yè)公敵,汾酒、五糧液、杜康等22家企業(yè)提出異議。該事件最終裁定可能要到2017年。
雖然到2017年,茅臺國酒商標能否注冊成功不得而知。不過,“國酒茅臺”四個字在消費者心里早已沒有了異議,變得非常順口與順耳。茅臺的消費者教育工作確實做得非常優(yōu)秀。其品牌地位在說著說著,聽著聽著中,也被高大上起來了。
故事三:醬酒健康說
作為中國第一代釀酒大師,茅臺健康說是季克良持之以恒親抓的工作。他在國內第一次提出喝茅臺酒有預防肝病、胃病、感冒等功效,并撰文《神秘的茅臺》。不過,他的觀點立刻引發(fā)了專家們的質疑,甚至認為有涉嫌學術商業(yè)化。繼而引發(fā)媒體影射茅臺搞不實宣傳和欺詐式營銷。
2004年,面對鋪天蓋地的負面質疑,茅臺首先在全國的知名政經、都市媒體上刊載“國酒茅臺的秘密有多少?”、“五元一次方程解讀茅臺”、“國酒茅臺,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等文,,展開宣傳攻勢。緊接著季克良在人民大會堂宣布,投資1000萬元建立國酒茅臺科研基金會,用于全球研究國酒茅臺健康之謎。這些舉措帶來的結果是,不但成功阻止了媒體傾向性報道和炒作,還進一步讓消費者了解事實的真相,更加增強了消費者對國酒茅臺的忠誠度。
茅臺健康說,直指的是消費者普遍認同的飲酒有害健康的觀點。該觀點的提出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對于其是否有助于健康,小編不得而知,不過,在季克良主導下,白酒開始注重健康這一點是符合社會消費趨勢的,是值得肯定的。同樣的,一句話說久了,大家也就容易信了,好吧,小編也認為,茅臺喝了,有意健康,誰讓我根本喝不到呢。
退休后:四處奔走傳播品牌
也許退休前,季克良的關注點更多在茅臺技術、品質、品牌打造等方面,不過,退休后,其傳播的指向性則更加明確。
查看季克良退休后的足跡,讓小編大吃一驚,特別是在2013年、2014年,可以說,他是行業(yè)中行走最多的人之一,擔任茅臺集團榮譽董事長一職的季克良以更加堅定的腳步丈量著他所熱愛的白酒江湖。3年了,他在行走,他的足跡踏遍中國大地,在他心中,有個理想,讓更多消費者見識到醬酒以及白酒的真正之美。
以2014年為例,中國(四川)國際酒業(yè)論壇上,2014中國酒業(yè)論壇上,清華大學酒業(yè)總裁班上,“好山、好水、好酒、好茶”中國茶與酒行業(yè)高端對話活動中,首屆貴商論壇上,“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現(xiàn)場……面對行業(yè)人士,面對業(yè)外人士甚至面對年輕消費者,季克良孜孜不倦的傳播著國酒茅臺的品牌內涵,也傳播著中國白酒的璀璨文化。
小編手記
有一句話說:一個領導者的氣質決定了一個企業(yè)的氣質,這句話用在季老和茅臺身上再適合不過。
1964年歷時11天、2000公里,從南通到達茅臺后,季老在這個西南邊陲小鎮(zhèn)一呆就是50年,這種堅持也成就了茅臺的堅持——對品質的堅持、對品牌的堅持,并且即使面臨爭議和批評,依然堅持走下去。而支持這種堅持的則是責任和熱愛,自從到了茅臺,季老就把茅臺作為一種責任扛了下來,而這種責任隨著年深日久的堅持,變成了融入骨血的熱愛,熱愛這個品牌,也熱愛這個行業(yè)。季老曾屢次提及茅臺對當地的責任——例如農民的收入、員工的福利、國家的稅收等等。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有很多路徑可以抵達,但是抵達這個路徑的方法只有一個——堅持和熱愛,就像季老這樣,就像茅臺這樣。